Thursday, July 9, 2009

寻 访 老 上 海 (一)

丘 霖

前一期的来去集里谈到了欣赏民乐时所心生之重回年少梦乡的遐思和感怀,以及涌动的一股难抑的思乡之情。其实,我出生、长大于上海,少时未曾在乡间住过,像“满目青山,绿草茵茵,白云悠悠在天边,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样优美的自然景观和田园风光,只是从书本上和音像作品中得到的画面,自小深植于心灵之间。因此,月前在赏乐时心中泛起的思乡之情,应说成是思念自己心中的精神家园更为准
确。

差不多二十年前我由上海来到美国,待生活稍稍安定点后,每隔二、三年回沪上看望父母亲和姐姐,飞回美国后也总写一些回乡有感之类的短文。我离开家乡的这二十年,是上海变化
发展最快的二十年,在目睹眼花缭乱的巨变的同时,每次我还总是想找回一些老上海的感觉,这其实也不算太困难,如走访一下香山路上的孙中山故居,和思南路上的“周公馆”等保存完好的历史建筑。最近的一次返乡之旅是在去年的深秋。回到美国后,在“半杯网”(tea4soul.org)张贴了一篇名为“上海见闻”的杂谈,并向半杯杯友们提议展开“上海色.戒游”- 参观张爱玲故居和凯司令咖啡馆等,不意竟得到杯友们的热情回应。作为大城市的上海,那里有许多人们耳熟能详的观光景点,如外滩、陆家嘴金融中心、豫园和南京路等等,如果在
上海走马观花的话,游客很容易被光鲜亮丽的商店和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所“吞没”,而忘了上海同时也是一个历史文化非常悠久而深厚的人文名城,仅仅是上海的名人故居,便多得令人目不暇给。沪上的名人故居,除了叱咤风云、改变历史的政治人物外,以文人墨
客居多,而文人之所以成为名人,是因为他们的作品与人生足堪代表一个历史时期的鲜明特色,或忧郁,或柔美,或壮烈,或辉煌,黄炎培 、蔡元培、瞿秋白、聂耳、曹聚仁、鲁迅、茅盾、丁玲、丰子恺、叶圣陶、冯雪峰、巴金、沈尹默、张爱玲、郭沫若……他们把自己的足迹留在了上海,用自己的生命篇章塑造了几代中国人的人文精神,这是上海的巨大精神财富(现在多称为“软实力”)之所在,也是当今文学和历史“朝圣者”们不能不前往瞻仰的“文化遗迹”。写下“文化遗迹”这几个字后,我心中不免生出一阵苍凉感 – 那都是昨日沪上的绝代风华,而当下的上海,除了华丽的高楼大厦外,又能给今人的后代们留下多少精神遗绪呢?

上海的名人故居多,多得不胜枚举,本期的短文先从我比较熟悉的北四川路一带讲起。

讲到老上海,人们自然会联想到当年上海的主要租界,即公共(英、美)租界和法租界。而这四川北路一带原是上海公共租界的一部分, 后来成为日本人的势力范围, 人称"日本租界"。有一种误解认为,英租界里都是住的英国人,法租界住的都是法国人,实际上不是这么回事,租界中的外国人只是很少的一部分,绝大多数是中国人。据资料显示,从1853年起,在上海租界人口中,华人(包括华侨)一直占了95%,可谓“华洋杂居,五方杂处”。当时的很多文化名人都住在租界,如鲁迅、郭沫若、茅盾等有日本留学和生活经历者住在日租界里;还有一些游学欧美的文化名人也多住在英、法租界中。在日租界中,溧阳路、山
阴路、多伦路和四川北路上的文人故居较为集中。我的大姑妈,生前就住在溧阳路上,小时候每次去姑妈家,我都爱走在树林茂密和幽静恬适的溧阳路上,一旁的洋房虽年久失修,而
且由多家人家分住,但是,宽阔花园中的红色砖式楼房,依然透出当年的尊贵之气。我后来才知道,在这条街上的西式住宅中,曾住过曹聚仁、郭沫若等大学者。

在四川北路另一端,离溧阳路不远处的多伦路,虽只是弯弯的小街一条,却拥有“现代文学重镇”的美名。三十年代中国一群左联作家,如鲁迅、茅盾、郭沫若、叶圣陶、丁玲、柔石等人,曾在此密集地进行文学交流和讲学活动,现在的多伦路201弄2号还留有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会址与纪念馆,而不少左翼文学健将们的故居也多在这条小路上。另外,名闻遐迩的公啡咖啡馆孔祥熙公馆、白崇禧公馆、汤恩伯公馆等遗址,更使得多伦
路成为海派建筑的露天博物馆。 除了名人故居遗址外,多伦路上有许多小型私人收藏博物馆,包括“筷子博物馆”(多伦路191号)、目前亚洲最大的一家古钱币展览馆(四川北路203弄35号原汤公馆)、南京钟博物馆(多伦路193号)、文风奇石藏馆(多伦路189号)等。其他的私人收藏馆还有:藏书票馆、集报馆、古陶瓷收藏馆等。1998年,上海有关部门将多伦路改建为“文化名人街”,根据整体发展规划和“修旧如初”的原则,再现二、三十年代上海的人文风情,并以众多的博物馆、展览馆、古玩字画、书屋文苑、茶室吧廊成为国内外游客怀旧休闲、文化观光,体味“一条多伦路,百年上海滩”的好去处。

山阴路132弄9号是鲁迅在上海最后的寓所,这是一处红砖红瓦砖木结构的三层式里弄房屋,鲁迅故居陈列着主人生前用过的珍贵物品和写作用具。故居按照鲁迅当年居住时的情景复原:屋前有小花
圃,种植桃树、紫荆、石榴等花木。底层前间是客厅,沿西墙放有书橱和瞿秋白留赠的书桌。后间是餐室,东墙放着西式衣架帽架。二楼的前间是鲁迅的卧室兼书斋,南窗糊着彩色玻
璃纸,窗下是书桌,桌上放着文具、烟具和花具,窗边壁上的日历维持着原状:民国25年(1936年)10月19日,镜台上的闹钟指针停在凌晨5时25分,显示鲁迅逝世的日期和时间。三楼前间有阳台和卧室,除一张大床外,室内陈设简单。后间是客房,放着简单的卧具、桌椅和书橱,在这里鲁迅掩护过瞿秋白、冯雪峰等共产党人
。鲁迅故居内的家具绝大部分是原物。在山阴路上,还有鲁迅的日本好友内山完造以及瞿秋白和茅盾的旧居,而茅盾的旧居就在鲁迅故居对面。

走出闹中取静的住宅区就来到车水马龙的四川北路, 这里是繁华的商业街区,但是,名人旧址之多也令人目不暇接:有秋瑾旧居遗址(四川北路1515弄91号),正是在这里, 秋瑾在发行了《中国女报》;拉摩斯公寓旧居位于四川北路2099号,鲁迅和冯雪峰曾居住于此, 著名作家巴金在这幢大楼的三楼生活了18年,在那里完成了他的代表作《激流》三部曲的后二部《春》、《秋》和名著《寒夜》的创作 。四川北路2050号,现工商银行山阴路储蓄所,原是内山完造开设的内山书店,内山书店曾保护过许多中国左翼文化人士。遗憾的是,这里的名人旧址日后大多成为一般民居或商号,没有作为历史故
居完整地保留下来。但是,驻足、徜佯在这一带的街区中,你依然能够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在你的身边汇聚着、飘散着。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