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ly 9, 2009

寻 访 老 上 海 (二)

丘 霖

去年秋天回沪探亲时,前去位于人民广场东北侧的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参观。在展示馆二楼的历史文化名城厅中,陈列有许多有关老上海的文字史料和珍贵图片,驻足参观之余,还在
老上海地标之一的外白渡桥模型旁留了影。那段时间,上海的外白渡桥正在拆卸修缮之中,我不得其“门”而入,因此,在桥的模型旁留影,也算是了却了一个心愿。

来美国之前,我们家住在上海市区的北面,如果要去外滩、南京路、淮海路和其他繁华的市中心地段,外白渡桥是必经之路。自小时候起,这座桥在我的心里就代表着通往繁荣闹市的
一个入口。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外白渡桥, 是近现代上海兴衰荣辱的见证人,桥梁所处的重要交通位置和上部桁架的钢结构造型,使得她成为人们心目中海派文化的一个象征性建筑, 百多年来承载着上海数代人关于“外婆桥”的童年回忆。

日前, 在一则新闻报道中读到:记载上海沧桑历史的城市地标—外白渡桥百年来首度移桥大修后(外白渡桥除桥墩以外部分被从原处拆下,送往上海船厂进行大修,再运至原址复位,重现原貌),于四月八日至十日开放游览,大批市民和游客闻讯
纷至沓来,人们或欢喜过桥,或驻足回味,整个外白渡桥俨然成为一个嘉年华大会场,一股老上海的集体记忆由此泛起。

闻名中外的外白渡桥处于苏州河下游河口,濒临黄浦江,周边遍布“中国第一家西商饭店”浦江饭店(原名礼查饭店)、俄国驻沪领事馆(1916年至今)、上海大厦(原名百老汇大厦)等著名历史建筑,是上海市区连接沪北、沪东的重要通道, 以及苏州河两岸与外滩地区的主要交通枢纽之一。现今人们看到的外白渡桥,其实已经是“白渡”家族的第三代“儿孙”了。

第一代外白渡桥建于1856年,名为“威尔斯桥”,是座木桥。它是由英国人威尔斯和二十余人集资组起的“苏州河桥梁公司”(中国有史以来第一家以桥梁建造为主的公司)投资建造的。150多年前,苏州河上几乎没有一座桥,人来人往都靠摆渡船摆渡过河。其时威尔斯等人造桥纯粹为牟利,人行需交“过桥税”,且只向华人收税,外国侨民车辆及仆役一概免去。继之,上海居民愤起抗争,粤人詹若愚在今日的山西路口设置义渡,免费接送两岸过路华人,以示不屈。因市民不用付钱,乃称之
为“白渡”。 租界工部局迫于众怒难犯,于1876年在威尔斯桥近侧造了木质浮桥,过桥免费。因其毗邻外滩公园,当年被命名为“公园桥”(Garden Bridge of Shanghai) ,并在桥头立铜质纪念碑刻字记载(1949年后铜碑被毁),而百姓则直呼为“外摆渡桥”。 从此,这里过桥不再付费,而威尔斯桥则由工部局收购后拆除。这也是第二代外白渡桥的由来。 后来数十年,民间渐将“外摆渡桥”读成“外白渡桥”,于是,“外白渡桥” 的桥名约定俗成地沿袭下来。到了光绪年间,木桥几经补修,已不能适应交通发展的需要,工部局决定另建钢桥代替。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新桥竣工。该桥上部结构为下承式简支铆接钢珩架,下部结构为木桩基础钢筋混凝土桥台和混凝土空心薄板桥墩,桥面铺设电车轨道。白渡桥是中国第一座全钢结构桥梁,由当时上
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主持修造,钢材从英国进口,由英国工程人员完成整座桥梁的设计和架设,这就是第三代外白渡桥的原型了。

同其他名城相比,于近代崛起的上海城,历史谈不上悠久,但是,发生在外白渡桥上的近现代历史事件却是惊天动地。

一九一五年十一月十五日,有“革命元勋”之称的陈其美奉命派人在此桥上刺杀了袁系大将、上海镇守使郑汝成,在沪上打响了孙袁对垒的重要一役;一九三七年八月,日军攻打上海,数万难民通过外白渡桥逃离日军轰炸的场
面,曾经震惊世界,美国导演斯皮尔伯格的电影《太阳帝国》(Empire of the Sun)中对此有较为真实的再现。当时,中国军队也曾在桥头筑起街垒,抵抗日寇,激战中,数百日军不堪中国军队的炮火,慌不择路逃过外白渡桥,被租界英军缴械,关进外滩公园;一
九四九年四月二十六日,解放军百万大军下江南,直逼上海。国民党军汤恩伯部据守在苏州河北百老汇大厦等高楼之中,并在外白渡桥上堆起炸药、欲炸毁该桥以阻挡解放军前进,聂
凤智军长指挥的解放军二十七军先头部队,及时割断导火索,使外白渡桥化险为夷。当年五月,解放军进入上海,也曾在桥上列队经过,宣告曾为"冒险家乐园"的上海滩之正式解放……

提到电影《太阳帝国》,不能不令人回想起淞沪会战。淞沪会战是1937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国民党军队抗击侵华日军进攻上海的战役,又称作“八•一三淞沪战役”。淞沪会战中,日军将公共租界北区和东区作为进攻中国军队的基地,并以海军陆战队代替租界巡捕,公共租界在事实上被分割成两部分,苏州河以北地区成为日军控制的势力范围。
人称“上海日租界”。公共租界的主体部分中区、西区及西部越界筑路区域分别由英国、美国和意大利军队防守,在战争中保持中立达四年之久,因此得“孤岛”之称,战争期间孤岛地区涌进了40万中国难民。 

在淞沪会战中,日机狂轰滥炸,整个上海到处是残垣断壁,满目疮痍。在市中区,从外白渡桥经百老汇路直到沪东,没有一座房屋幸存。上海东北区一带落入日本侵略军手中后,日军
在连接桥南英美租界和桥北虹口日占区的外白渡桥中央,派驻荷枪实弹的哨兵,手持上了刺刀的步枪。凡是要过桥的中国人,不论男女老少,一律必须在离哨兵十步远的地方站住,向
日军哨兵行大和民族的九十度鞠躬礼,然后保持这一姿势,一直等到哨兵发出一声像是驱赶牲口的吼声,才允许直起腰来,继续往前走。这段中华民族的屈辱和黑暗往事,在李安导演
的影片《色.戒》中有悲沉的再现,令作为观众的我在感到铭心刻骨的同时,感谢李安对历史画面的真实再现,使世界各地的华人后代能记取伤痛,不忘国耻。其实,在李安导演的《色.戒》中,有许多处不露声色的历史场景再现,如上海汪伪地盘上的阴森冷酷、黑牢中的恐怖悚然、日军的野蛮狠毒,以及学生和民众们高昂的爱国激情、国军开赴抗战前线的壮烈气概
……, 此乃“寻访老上海”的题外之话,就此打住。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