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老上海”系列的开篇,介绍的多是位于上海虹口一带所谓“日租界”的名人旧宅。上海的租界有英、美租界和法租界,英、美租界合并后成为“上海公共租界”,而“日租界”只是“公共租界”中北面日人聚居的一个区域,“八一三淞沪战役”后被日军完全控制,公共租界因此被分割成两个部分。1863年,上海的英、美租借地合并为“公共租界”,曾经力邀资浅的“法租界”加入,却被法国人断然拒绝。高雅的“高卢雄鸡”,不愿意和张扬的“约翰牛”、笨拙的“杨基佬”混在一起,这不禁让人联想起1966年法国断然退出由美英主导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一事。民族自豪感极强的法国人在文化、政治、外交、生活观念上特立独行,不愿与商业强势的英语民族混同起来,关于这一点,十九世纪的上海人就已经领教了。
上海法租界,位于现在的上海市卢湾和徐汇两区内,是近代中国四个法租界中开辟最早、面积最大、也最繁荣的一个。另外三个分别是天津法租界、汉口法租界和广州法租界(沙面)
。最近国内一部非常走红的惊险电视连续剧《潜伏》,讲的就是发生在军统局天津站的地下谍报工作,其中有关抗战胜利后军统局在天津抢收敌产一节,相信其接受的目标多是在法租
界中那些身价不凡的洋楼洋产。四个在华法租界都一直存在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1943年2月23日,法国维希政府宣布,同意放弃在华租界。6月5日,汪精卫政权先收回天津法租界、汉口法租界和广州法租界。7月30日,汪精卫政权收回最为重要的上海法租界。在华法租界宣告结束,历时近百年。
历史学家认为,上海的法租界,对城市文化的发展至关重要。人们说,近代上海城市文化有三大来源: 江南城镇传统,英美商业制度,以及以法国为代表的欧洲文化。没有法租界,欧陆文化日后就不可能对上海形成如此巨大的影响,使之成为“东方巴黎”。据报道,好多年前,在香港中文大学讨论二、三十年代“大上海”、“小香港”时期的文化时,有人便指出:讲到“中西文化交流”,融入香港本土社会的主要是英、美商业制度,在上海则多了一种正统的欧陆文化和风情,法国建筑和绘画、德国音乐、俄罗斯舞蹈...,原因无它,就是上海有过法租界,香港没有。
可以这么说,上海最有情调的街道,大都集中于原法租界一代。我看了一篇题为“上海最值得逛的十条街”的报道,其中就有五条街道位于法租界地带,如衡山路酒吧一条街、绍兴路文化出版街、淮海路商业街等。就连在“最革命”的“文革”期间,孩子们都知道沪上的“上只角”指的是何处。上海解放后,上海市委大院便设在法租界内洋楼林立的康平路上, 这里可能是全中国最洋派的党政机关所在地了。上海的不少法租界地区有类似的街景特点:道路整洁,路上行人和车辆稀少,沿街参天的梧桐树遮掩着风格别致的建筑,幽雅静谧的街
道,散发着别致的欧陆风情。如果要罗列一下在上海法租界住过的达官贵人、名流雅士,恐怕离一本中国近现代名人录就相去不远了。
在上海法租界居住的军政要人、社会贤达,从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到原北洋政府国务总理段祺瑞,再及国民政府行政院副院长冯玉祥,国民政府代总统李宗仁,国民政府陆军
总司令、国防部长何应钦,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叶楚伧,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考试院院长戴季陶,蒋介石长子蒋经国和蒋纬国,宋庆龄及父亲宋耀如,社会活动家杨杏佛,鲁迅夫人
许广平,共产党人周恩来、潘汉年、邹韬奋,实业家盛宣怀; 而住在这里的文化名人更是不胜枚举,有科学家竺可桢,中华职业教育社创始人、教育家黄炎培,画家徐悲鸿、丰子恺、颜文梁,电影导演、演员袁牧之、郑君里、舒绣文、王人美、
赵丹;表演艺术家梅兰芳、盖叫天、俞振飞;作家巴金、郁达夫、史学家吕思勉、周谷成、王伯祥、谭其骧、李平心;经济学家孙冶方、陈翰笙,法学家施复亮,哲学家熊十力,戏剧
史专家赵景深,有“中国现代会计之父”之称的潘序伦,...真可谓名流荟萃,鸿儒云集。
在上海的法租界地区,发生过许多改变中国历史进程和世界政治格局的重要事件,如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就是在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举行的;建于1929年的华懋公寓,一度是老上海最高的建筑,后改名为锦江饭店(北楼),在五、六十年代是极富盛名的国宾馆,七十年代因中美两国在此签署《上海公报》而闻名世界。
去年秋天回沪探亲时,曾同父母和姐姐一起去过位于老锦江饭店北楼11层的“老夜上海”餐厅就餐,不过,与其说是去就餐,还不如说是去“怀旧”的。锦江饭店座落在市中心的茂名路上,靠近淮海路商业街,饭店的建筑、布局呈花园式酒店结构,三幢欧式建筑和两个花园协调排列。“老夜上海”餐厅的内部装潢布置,体现了30年代夜上海风情,圆形的天花板吊高两层,明清的古色吊灯,古典的壁炉,柔软的手工羊毛地毯,欧式古典餐桌椅及手绘工笔画墙面,墙上挂着各种老上海的生活照片,背景音乐播放
的是30、40年代的怀旧歌曲,或名曰“靡靡之音”,置身其间,恍如隔世。改革开放前,锦江饭店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外宾下榻的国宾馆,门禁森严,外人不得其门而入。现如今沪上一家比一家豪华壮观的酒店,早已把老锦江饭店挤
压得”花容失色”,但是,锦江饭店所承载的厚重历史和岁月沧桑,却是难以被取代的。
说到当年的租界名人,当然也包括叱咤租界风云、被称为上海滩帮派“三大流氓”的黄金荣、杜月笙和张啸林。其中,杜月笙称得上是当时上海夜生活的统治者。有五个姨太太的杜月笙在上海留下七处公馆,上面提到的文化出版一条街绍兴路上,我见识过由他的两
处公馆改建的餐厅和会所– “老洋房花园饭店”和“笙馆”。这两处豪宅都是杜月笙给他四姨太的房产,解放后成为上海几家出版社的办公楼。前几年,怀旧风吹及此地,办公楼摇身一变,“笙馆”和“老洋房花园饭店”应运而生,由于我的一位同学在绍兴路上的出版社工作,前两次回沪时都蒙老同学“接风”,分别在杜月笙的两家前公馆秉茶叙旧,笑谈当年。二十多年前的校园往事,与三十年代上海滩的前尘旧事交织在一起,都随着那缕缕茶烟和清朗的笑声,飘散而去…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