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 霖
打开由美国著名史学大师、汉学家史景迁(Jonathan Spence)和他夫人金安平主编的《中国近现代史图册》“The Chinese Century – A Photographic History of the Last Hundred Years”,翻阅到论述中国“五四运动”之后的思想启蒙和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章节时,读者会看到不少与林徽因、徐志摩、梁思成和胡适有关的图文介绍。关于冰心与林徽因之间的“心节”,以及她们在一九二五年夏天同游康奈尔大学之行,容本栏下期再述,这期《来去集》所要介绍的是曾在康奈尔大学留学的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胡适和在康大校园中成立的一度成为中
国科学界权威团体的中国科学社。
胡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自幼聪慧过人,3岁多即识字七百余。后至上海求学,就读于梅溪学堂、澄衷学堂和中国公学。 1908年,不满17岁的胡适担任了中国新公学的英文教师。1910年8月,胡适官费赴美留学,初入康奈尔大学农学院,由于对农学无甚兴趣,转入文理学院。1911年,胡适听说任鸿隽(著名化学家、中国近代科学奠基人之一,曾任四川大学校长)和杨铨(杨杏佛,中国人权运动先驱,后被国民党军统人员暗杀于上海)两人将以“稽勋留学生”的身份赴美留学,就竭力邀请二人到康奈尔来。胡适与任鸿隽、杨铨是多年的同窗好友。在中国公学,胡适曾与任鸿隽同班;杨杏佛虽然入校较他们为晚,但高年级的胡适却兼任过杨
杏佛这个班的英语课教师,说起来还有点师生之谊。胡适赴美留学后,一直与任、杨两人保持着书信联系。而胡适每每去信,就大谈康奈尔大学的种种好处,所以任鸿隽日后写道:“康校在美国,固以擅长科学著称,且是时胡君适之已先在此校,时时绳康校风景之美相劝诱,吾等遂决计就之。” (见《任鸿隽文存》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任鸿隽和杨铨来到康奈尔大学后,不久就与同在康奈尔留学的赵元任(中国语言学之父、音乐家)、胡明复(数学家)、秉志(中国现代生物之父)、周仁(中国现代钢铁冶金学家和
陶瓷学的开创者之一)、过探先(中国现代农业教育开拓者)、章元善(中国民主建国会发起人之一)、金邦正(曾任清华大学校长)等人创办了《科学》杂志,向国内介绍留学生情
况及西方科学知识,并发起组织了中国科学社。胡适虽不是发起人,但却是最早的社员和《科学》积极的撰稿者,还为由赵元任作曲的中国科学社社歌填写歌词。
1915年在康奈尔大学校园诞生的中国科学社,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间综合性科学团体,旨在“提倡科学,鼓吹实业,审定名词,传播知识”。科学社于1918年自美国迁到中国后,设总社于南京高师(现为南京大学),继《科学》杂志后,中国科学社又出版发行了《科学画报》、《科学译丛》等刊物,在各地成立了图书馆和研究所。中国
科学社作为20世纪前半叶在中国覆盖面最广、参加人数最多的科学团体,对近代科技在中国普及和发展做出了系统和奠基性的贡献,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1928年,以中国科学社成员为主的学者在南京成立了国立中央研究院,并陆续创办各学科研究所,形成了当时的官方科学研究和管理体制,但是在民间社会尤其是学术界,中国科学社依然
享有崇隆的声望和影响力。
在康奈尔大学之后,胡适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师从杜威,深受导师实验主义哲学的影响。1917年初在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字改良刍议》引起巨大反响。191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编辑《新青年》,并发表论文《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出版新诗集《尝试集》,成为新文化运动中极具
影响力的风云人物。胡适称新文化运动为“中国的文艺复兴”,并断言其有四重目的: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1919年胡适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主张改良主义。1920年离开《新青年》,后创办《努力周报》。1923年与徐志摩等组织新月社。1924年与陈西滢、王世杰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1932年与丁文江等创办《独立评论》。1938年任国民政府驻美国大使。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8年离开北平,后转赴美国。1958年任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院长,传有在中研院院长就职典礼上当面反驳蒋介石的一段佳话。胡适一生在哲学、文学、史学、古典文学考证诸方面都卓有成就,著有《五十年来之中国文
学》、《胡适文存》、《白话文学史》、《中国章回小说考证》等。1962年,胡适病逝于台北,蒋公为胡适墓园亲笔题字“智德兼容”。
就在胡适病逝的前两年,成立了45年的中国科学社在中国大陆走进了历史。据官方史料记载,1949年以后,中国科学院与中国科协相继成立,中国科学社的刊物、设备等各项资产陆续自愿并入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社、上海科普协会、上海图书馆等国家与地方机构,1960年5月4日全部移交完毕,至此,中国科学社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所有资料对此都有相同的记载,以下摘录一段百度百科关于中国科学社的陈述以为证:”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科学社就失去了其权威地位,到了1959年,该社被迫停止活动。于是,中国科学社的英年早逝,就成了中国科学命运的一种象征。” 中国科学社闭社后第二年的1961年,胡适的康奈尔校友,中国科学社创始人任鸿隽也离开了人世。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