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November 9, 2006

老 舍 故 地 重 游

金秋十月,作为中国文化节文化表演和文化展示活动的一部分,著名的话剧表演艺术团体 -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次将老舍的经典话剧《茶馆》搬上了美国首府的艺术表演舞台。对华府侨社而言,在此间首屈一指的艺术殿堂,观赏京韵十足的话剧表演,是一份相当难得和令人兴奋的文化体验。此前,笔者早早就同华府的黄河话剧团团长张萌女士订好戏票,演出当日兴冲冲地慕名前往观赏。出乎笔者意料之外的是,这样一部原汁原味的“国粹”剧目,居然也吸引了很多“洋人”和“老外”纷至沓来,可谓盛况空前。
其实,对美国人来说,老舍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四十年代中期,老舍的小说《骆驼祥子》以《洋车夫》为名译成英文在美国发行,其深沉的主题和独特的东方风情顿时吸引了许多美国读者,畅销一时,影响颇大。一九四六年三月,老舍应美国国务院的邀请,来美国进行讲学访问。促成老舍访美的关键人士之一是时任重庆美国新闻处官员的John King Fairbank。这位新闻官就是日后最具盛名的汉学家,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的创始人费正清。四六年三月底,老舍抵达华盛顿,向美国国务院确定了讲学和访问日程。为期一年的讲学结束后,老舍旅居美国继续从事创作,在纽约完成了他的著名长篇小说《四世同堂》,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辗转返回国内。
老舍笔下的《茶馆》,其永恒的生命力和深厚的艺术感染力跨越时空,震撼人心,经由来自北京的艺术家们的精湛诠释,无穷魅力自不待言。但是,不禁令笔者产生联想的是《茶馆》在美国首演的地点 - 华府肯尼迪艺术中心。位于波托马克河畔的肯尼迪艺术中心,同美国国务院总部大楼同属著名的 Foggy Bottom 地区, 相隔仅数个街口之遥。当年,老舍拜会美国国务院时,肯尼迪艺术中心所在地可能还是波托马克河边上的一片处女地。当时的老舍应不会预见到六十年后他所创作的话剧会在此地掀起一阵“文化旋风”。在美国政界和外交界的词汇里,Foggy Bottom 就是美国国务院的代名词。作为具有强烈民族气节的大艺术家老舍,在《茶馆》一剧中对外国势力,特别是美国当时的对华政策和军事介入都有尖锐和辛辣的抨击。遥想国共内战当年,就在离《茶馆》上演地的不远处,国务卿马歇尔(George Marshall) 和艾奇逊 (Dean Acheson ) 等先后坐镇Foggy Bottom 的国务院大楼,主导制定美国的对华政策和战略部署。其中,作为军人的马歇尔在出任国务卿一职前,还曾到中国试图调停抗战结束后的国共纷争。《茶馆》中提到的“吉普车”、“美国面粉”等很可能就是在Foggy Bottom 的国务院里被决定调拨去援助当时的国民党政府的。笔者注意到,每当剧中人怒斥“洋鬼子”为害中国时,观众们都报以一种类似于“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的笑声,这可能是《茶馆》剧组在美国演出时所感受到的颇为独特的观众心理效应。
天性耿直,且深深关注民间普通人命运的艺术巨匠老舍,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唯一继续发表作品的老一代著作家。虽然他在“文化大革命”中以悲壮的方式告别了纷乱的尘世,但是,老舍的不朽之灵如能知道在他访问美国的半个多世纪之后,他的老北京《茶馆》在美京“新张”,旧雨新知络绎不绝,夥计的吆喝声、顾客的叫好声和他们会心的笑声在Foggy Bottom 间经久回荡,他一定会含笑九泉的。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