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November 13, 2006
婺源, 我的老家
(一)
今年三月间,利用休假回沪探亲,并同父母和姐姐一起回老家婺源寻根祭祖。
自孩提时代,婺源这两个字对我来说就象是某种神圣的符号:小时候,在家中户口簿上的籍贯栏里读到了婺源,虽不知道婺源在何方,但她却将作为个人档案中的祖籍地而伴我一生;炎热的夏季夜晚,当一家人在星空和老树下乘凉时,爸爸常常跟我们讲起家乡的故事:婺源的山有多绿,婺源的水有多清,婺源山间的书声有多清澈响亮......。多少年来,我没有机会去寻访婺源,可是婺源却做为一种精神上的象征和符号,一直深深的映记在心中,纵使飘洋过海,身居他乡,从来未曾或忘。
今年,在莺飞草长的三月天里,我们一家人终於来到了故乡婺源,了却了全家多年来珍藏在心中的一个愿望。故乡的风、故乡的情将我心中的精神符号化成了一幅幅如诗如歌的画卷,我向心往的婺源,竟比自己想象中的更美,更纯。现实的呈现超越想象的意境,这对已过不惑之年的我来说,应是人生中颇为难得的体验和感受。回到美国后,几次坐在案前想提笔写下婺源的美景,但是,当故乡的青山、绿水、小桥、黛瓦一一浮现眼前时,每次却都感到自己汉语词汇的有限和苍白。无奈之中,我只能将所拍摄的数百张照片挑选出一部分上载到网页同朋友和同事们分享。可能是生活在美国的人们都不会太吝啬于赞美的辞句,我收到了许多夸奖我摄影技巧的回覆,其中有两人还将我上载的婺源风土人情照同“国家地理杂志”上的照片相提并论。几位同事流览后,当即表示非常希望能去领略一下中国的好山好水好风光。一次,遇到一位同事,问我如何才能将美景摄入镜中来,我答曰:非关取景,而是我家乡的景色实在太美,此所谓“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很想把诗句翻成英文再转达给同事,但是,左思右想中却又感受到语言表达的限制。所以,几次提笔想写,虽然思绪也不断涌动,最后竟只能搁笔作罢。
上周末在“新世界时报”上读到一篇题为“婺源 怀旧的味道很诗人”的文章,很是激动,内心产生了极大的共鸣。作者写出了我心中之所有而笔下之所无,更重要的是,作者通过写景,铺陈出一种令人难以忘怀的意境 - 朦胧春雨中婺源的山明水秀、恬淡宜人。於是,被感染的我重新拿起笔来,为的是不让我的婺源寻根行留白。
如果有朋友问我,婺源的景色同其他地方有何不同,我会推荐他去阅读“婺源 怀旧的味道很诗人”一文。但是,如果朋友要我说出自己内心感受的话,我会这样回答:“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山水聚散之间,灵气顿生。自然清丽的景观,世上并不少见,惟环绕在山间和村落中的那股灵气,只有在婺源的青山绿野、廊桥古径和峡谷清泉间方能探寻到她的踪迹。
初夏的一个傍晚,斜阳夕照,微风习习,我坐在屋后的木阳台上,同女儿细数着老家的古树、歙砚、茶香,小桥、流水、人家......
(二)
记得我开始识字的时候,就认识了两个有“源”字的地方 -安源和婺源。安源是从当时那幅张贴得到处都是的宣传画“毛主席去安源”中认识的;而婺源则是从家中的户口簿籍贯栏里了解到的。“婺”字音同“务”,在汉字中不是常用字,如果笔者的籍贯不是江西省婺源县的话,我可能到现在都不会说起和写到“婺”字。虽不是常用字,但是“婺”的组成部分却都是最常见的汉字 - 矛、文、女,就好似意指一位文武双全的才女。
婺源是朱熹的故乡,胡适的故里。婺源自古文风鼎盛,人文荟萃,朱熹手植的文公山古杉群,历经八百多年,至今仍然枝繁叶茂。虽地处山区,但是婺源人对读书的执着和对文化的追求,形成了婺源特有的民风和习俗,所谓“山间茅屋书声响,放下扁担考一场”,这是婺源人学养深厚、民风淳朴的最好写照。走访婺源古民居,你可以随处看见象“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家酝满罐书满架,山花如绣草如茵”这样的楹联。在婺源的青山绿水之间,祠堂、官邸、书斋、廊桥遍布田野乡村,掩映在山麓水畔之中。古建筑里的木雕、石雕和砖雕,做工精美绝伦,形象栩栩如生,集历史、民俗和艺术为一体,被称誉为“雕艺三绝”。
当然,与读书人为伴的自然少不了笔墨纸砚。我家的祖居地婺源县溪头乡有一山名叫龙尾山,山上出产的砚石因此得名龙尾砚,婺源古隶歙州(今歙县),故龙尾砚又称歙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龙尾砚以声如铜、色似铁、性坚滑、善凝墨而名重天下,被南唐后主李煜赞誉为“天下冠”。而始于南唐的婺墨,则享有“落纸如漆,万古存真”的美誉,同龙尾砚齐名,堪称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自古以来,婺源人读朱子的书,服朱子的教,秉朱子的礼,蔚为传统,彝伦攸叙的观念深入人心。据文献记载,全县祠堂最多时达两千多座,是中国立祠最多的地区。目前,婺源保存完好的祠堂有六十八座,其中明代建筑六座,清代建筑六十二座。古祠堂雕刻精美,设计巧夺天工,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人文和艺术价值,有的祠堂被称为“木雕艺术宝库”。很可惜,不少雕刻艺术在“文革”期间遭到损毁和破坏,不过,也有不少幸免于难的作品流传至今,据说,那是因为机灵的婺源人把泥巴抹盖在它们身上,然而再写上“毛主席万岁!”
因为人文荟萃、历史悠久的缘故,茶乡婺源上下有很多雅致的小茶馆和文物古玩店。三月间回乡祭祖时,也常常品尝家乡驰名遐迩的绿茶,在小店铺里感受儒雅深厚的悠古气息。随着年代的推移,不少文革时期的物品也以“古董”身份进入了婺源的古玩店。一次,我刚跨入文物店的门槛,抬头忽然看见一幅“毛主席去安源”的宣传画高悬店中 - 婺源和安源,当年我最初认识的两个地名,神奇般地在同一时间重现眼前。家乡的风情和对童年往事的追忆,让我的婺源行在歙砚、茶香、小桥、青瓦之外再添几许回味和感怀。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