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February 22, 2008

印 象 土 耳 其

笔者从小就比较喜爱阅读同世界知识有关的读物。年少时,正值十年“文化革命”的荒唐岁月,虽然想要了解世界,但是可读的书籍少之又少,当时我最爱翻阅的是《参考消息》报和一本叫做《各国概况》的资料书,记得在读小学那时,和同学们课余闲聊时,大家竟会进行有关各国国旗图案和首都地名的“知识竞赛”。我第一次知道土耳其这个国家,就是从《各国概况》上看到的。在上高中时,我选读文科,上世界地理课时,对土耳其有了更多的了解:土耳其地跨亚、欧两洲,位于地中海和黑海之间。绝大部分领土位于亚洲的小亚细亚半岛,欧洲部分位于巴尔干半岛东南部,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以及两海峡间的马尔马拉海,是沟通黑海和地中海的唯一水道,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土耳其历史名城和最大的港口城市伊斯坦布尔(Istanbul)大部分城区位于巴尔干半岛的东端,扼黑海咽喉,作为欧亚两洲分界线的博斯普鲁斯海峡从城中穿过,将这座古城一分为二,因此,伊斯坦布尔也是全世界唯一一座地跨欧亚两洲的洲际城市。那时,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发行了《世界知识画报》,图文并茂地介绍各个国家的风土人情,也包括土耳其的历史和人文风光图片,而《世界知识画报》是我当时定期收集,随时翻阅的一份杂志。
来到美国后,接触国际新闻和世界风情的机会反而比在国内时少了。首先,可能是自己整天忙于生计的缘故,其次,文化生态也确实改变了许多。比如说,在美国看黄金档新闻节目,其国际新闻的内容和比重比国内的少了很多。不过,我并没有放弃跟踪相关国际新闻,土耳其新闻亦然。由于笔者在特区上班,有时会开车进城,在途经使馆区的马萨诸塞大道时,常常会看到群情激昂的人们聚集在土耳其大使馆前举行示威游行,查了资料后了解到,抗议人士为同情和支持库尔德独立运动的土耳其库尔德人,而库尔德独立运动的主要力量土耳其库尔德工人党主张通过武力手段在地处土耳其、伊拉克、伊朗和叙利亚交界处的库尔德人居住区,建立一个独立的“库尔德斯坦共和国”,因而受到土国政府的铁腕取缔。另一个事例是,九十年代中期的时候,从华文媒体上得知中国新疆的分离主义运动非常活跃,报道称,这些寻求独立的维吾尔人要求从中国独立出去,以建立东突厥斯坦国。查看了资料始知:土耳其人原来发源于新疆阿尔泰山一带,史称突厥。七世纪东、西突厥汗国先后被唐所灭。八至十三世纪,突厥人西迁至小亚细亚,十四世纪初建立奥斯曼帝国。十五、十六世纪进入鼎盛期,版图扩及欧、亚、非三洲。十六世纪末开始衰落,二十世纪初则成为英、法、德等国的半殖民地。2003年初美国决定攻打伊拉克前,由于土耳其政府拒绝美军借道土国对伊开战,使美国的作战部署受挫,一时间土耳其遂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从新闻报道上得知,土耳其几乎所有的民众都信奉伊斯兰教,但是,受西方政治和文化的影响,土耳其政体为政教分离和实行普遍直接选举的法制国家,大国民议会为最高立法机构。
虽然对土耳其的历史和现状有一些大致上的了解,但是,长久以来,我对土耳其的认识大多停留在数据和事件的堆砌上,缺乏对土耳其民族多姿多彩之风土人情的感性认识。上个周末,《半杯清茶社》邀请到刘嫄博士为大家介绍她的土耳其之行。刘嫄是一位资深科学家,现在国家卫生研究院 (NIH)从事研究管理工作。工作之余,刘嫄也是一位出色的摄影家,她的摄像镜头跟随她走南闯北,记录下了大自然中的无数美景和各地的风土人情。二零零一年和二零零三年,她和摄影者协会的成员结伴出游,两次远行至被古希腊人称之为“东方日出之地”的古国土耳其进行采风度假游。在这片历史久远、曾经发祥过十三种人类文明的小亚细亚之地,刘嫄以细腻的触觉,敏锐的观察,捕捉到许多精彩纷呈的自然和历史风情画,记录下了淳朴善良的人们生活的智慧和喜悦。通过镜头,刘嫄向与会人士展示了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仍旧保持的那种宽厚仁慈的善良和胸襟,以及乐天知命的富足和祥和。
演讲会上,我们随着刘嫄的镜头神游横跨欧亚大陆的古都伊斯坦布尔,参观拜占庭大教堂,奥土曼清真寺,罗马地下水库,埃及香料市场,还有那曾住着苏丹王艳丽嫔妃们的三宫六院。我们也同主讲人一起坐游艇流连忘返于连接黑海与马尔马拉海的博斯普鲁斯海峡,乘热汽球飞越小亚细亚腹地景观奇特的卡帕多细亚,攀登遗有公元一世纪科马根王国巨型雕像的内姆鲁特山巅,寻访有上千座奥土曼古建筑的藩红花镇和遍布古罗马时代历史遗迹的西南海岸......
历史上再灿烂的文明和辉煌的古迹,如果离开了文明和历史的传承者,就会失去涌动的生命力,也就不再会显得如此光彩照人。刘嫄用镜头讲述的她与土耳其的心灵之约和文化之旅,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脉动和历史源流,对土耳其的土地和人民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和了解,如果说,a picture is worth a thousand words 的话,那么,这几十幅动人心扉的照片应远胜于百多本的书报杂志了!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