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August 25, 2009

读《改 革 历 程》

丘 霖

今年是八九民运二十周年。从媒体的报道来看,除了香港以外,海外并没见到轰轰烈烈的纪念场面。如果说今年的周年纪念有什么特别之处的话,当推已故前中共总书记赵紫阳的回忆
录在海外出版一事。因反对武力镇压学生民主运动而遭到罢黜并被软禁的赵紫阳,生前通过录音方式,留下了对于改革进程和八九民运的历史记录与个人思索。在六四事件二十周年之
际,这本书的英文版《国家囚犯》(Prisoner of the State) 于今年五月初在美国各书店面市,而中文版《改革历程》也在稍后出版发行。

赵紫阳这一名字,同我们过去在国内相当长一段的生活经历是密切相关的。我们听说过"要吃粮,找紫阳";我们学习过他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我们见识过十三大时他率政治局常委集体亮相,同中外记者直接交流的实况报道;我们也观看过据说颇得赵紫阳支持的政论电视片《河殇》。八
九年春夏期间,赵紫阳更是处在政局变动在风口浪尖上。一般来说,赵紫阳在民间享有温和与开明的声誉及形象,记得有一次在接受国外记者访问时,赵紫阳曾表示,他自信没有人会
用"强人"一词来形容他。十三大闭幕那会儿,我正在南京一处建设工地出差,晚上大家一起围着电视收看有关十三大的新闻节目。当看完了赵紫阳率同新一届政治局常委举行的记者招待会实况
转播后,一位饱经风霜、德高望重的老工程师喝了一口茶,站起身来,象是在自言自语,却又语重心长地缓缓说道:"中国有希望啊。" 这一口茶,这一句话,一直留在了我的记忆深处。八九年五月学运正酣时,某日在上海的一所高校读到一篇言辞激烈的大字报,其中有一段这样问道:“看来赵紫阳此次已赢得大局,但,这难道是民主运动所追求的目标吗”?六四之后,赵紫阳黯然下台,而我们上过街的职工都要写一篇“认识”,按“要求”把参与游行的责任统统归咎于在赵紫阳主政下的“错误舆论导向”,以求人人过关。之后,赵紫阳这一名字似乎远离了我们的生活,直到2005年一月赵紫阳去世的消息在网上传开。今年,适逢八九民运二十周年,当听说由赵紫阳口述的新书就要出版,心中自然是十分关注,正欲购买时,发现原文本来是中文的《改革历程》
暂不上市,却是经过翻译的英文版《国家囚犯》先行登堂入店。

赵紫阳回忆录的英语文本《国家囚犯》五月初由美国西蒙舒斯特出版社
(Simon & Schuster)出版。西蒙舒斯特是美国出版界的重量级出版社之一,成立于1924年,目前隶属于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每年出版各类书籍两千余种,作者包括从约翰.杜威到吉米.卡特等美国著名人物。《国家囚犯》由Renee Chiang 翻译成英文, Adi Ignatisu 任编辑,这两人都有较深的中国渊源,Renee Chiang是香港人,1989年正在内地任教;Adi Ignatius 曾任华尔街时报记者,在赵紫阳时代负责报道中国新闻。中文版《改革历程》由赵紫阳秘书鲍彤的儿子鲍朴主持的香港新世纪出版社于五月下旬出版。

据媒体报道,就在英文版的《国家囚犯》出版之际,协助赵紫阳留下口述回忆录的老新闻工作者杜导正,对该书英文版提出批评,认为“序言和标题不客观,扭曲了赵的原意,”并认为,现在不是出版该书的时机。杜导正1937年加入中共,后长期从事新闻和宣传工作,历任新华社党组成员兼国内部主任、《光明日报》总编辑、新闻出版署署长,目前担任《炎黄春秋》杂志社社长。据闻,《炎黄春秋》是力
挺改革开放人士的重镇,读者大都是党内老干部和老文化人,杂志曾因发表拥护民主宪政的文章而被“停刊整顿”过。杜导正在香港《明报》上发表的声明强调,赵紫阳录音时尽力客观冷静,他肯定邓小平是改革开放的领军人物,但该书的序言和标题夸大赵的个人功绩,那是不客观的,经不起历
史推敲。杜导正在中文版《改革历程》的序言,题目为“历史是人民写的”。在序言中杜导正说明了当时替赵紫阳录音的经过,他表示,赵紫阳巳逝世四年,当局仍未作出平反及正确评价。他认为,赵紫阳在六四事件上,对得住历史、国家及人民,并引用刘
少奇在“文革”中被打倒时呼喊的那句话:“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作为序言的结语。

用了不长的时间,就读完了《改革历程》。这本书籍的设计、装订和印刷显得严谨、细致,书前有多幅赵紫阳的工作和生活照片。除了序言外,还有鲍彤写的导言,标题是:“赵紫阳录音回忆录的历史背景”。回忆录共有六个部分,分别是:1989年的“六四”事件、非法幽禁与世隔绝、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建设、从反自由化到十三大、1988年的经济和政治、政治体制改革,另外还有代后记、赵紫阳年表、人名录和四篇赵紫阳的讲话、发言稿。读罢赵紫阳的回忆录,有两个感受比较深,一是,当年校园和坊间的一些同高
层人事及政局有关的传言,如赵紫阳与邓力群等人的角力、胡耀邦同老人们的政治纷争,竟然与事实相去不远,让我对中国式的"政治透明度"有了一定的认识。二是,当年推动经济改革,尤其是要“闯物价关”那会儿,我们所在单位都曾组织学习相关社论和宣传资料,领会和掌握所谓“长痛不如短痛”的精神实质。但是,从《改革历程》一书中看,当时在高层人士中,对闯物价关并无严密的分析部署和通盘的评估掌控,整个过程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那就是“摸着石头过河”,读来有惊心动魄之感。

一代领导人的功过,后人自有评说,但是,赵紫阳《改革历程》一书的出版,无论对今人还是后代,都是一部非常具有参考作用的史料,也是一位前国家领导人在软禁中发出的肺腑之
言,在中共近九十年的党史中属难得之作。杜导正在他为《改革历程》所书写的序言中说:赵紫阳“传承了中华民族威武不屈...赴汤蹈火的高尚精神。因此,人们才可这样深深地怀念他,对他这辈子的某些失误也全都谅解了。我们愿意向他学习,做他那样的人。”读完《改革历程》,我觉得这位新闻老前辈的话十分中肯,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 同时,我也觉得,英文版的《国家囚犯》这一书名,同赵紫阳在回忆录中对于改革进程的回顾和对于国家前途的思索这一主题,并不契合。另外,在注解部分,编者对鲍彤被官方宣称
为“监视居住”而事实上遭到监禁一事的叙述,使用了主观性较强的形容词- “骇人听闻”,让人感觉措辞有些偏离对事实的陈述。

《改革历程》一书,展现的是赵紫阳的历史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读后尤其令人感佩这位前国家领导人的勇气和胸襟。作为八十年代的大学生,阅读《改革历程》,可籍此对当时崇尚
独立、追求理想的人生历程作一些思考和回顾。这,也是我阅读《改革历程》的一项附加收获。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