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 霖
今年是八九民运二十周年。从媒体的报道来看,除了香港以外,海外并没见到轰轰烈烈的纪念场面。如果说今年的周年纪念有什么特别之处的话,当推已故前中共总书记赵紫阳的回忆
录在海外出版一事。因反对武力镇压学生民主运动而遭到罢黜并被软禁的赵紫阳,生前通过录音方式,留下了对于改革进程和八九民运的历史记录与个人思索。在六四事件二十周年之
际,这本书的英文版《国家囚犯》(Prisoner of the State) 于今年五月初在美国各书店面市,而中文版《改革历程》也在稍后出版发行。
赵紫阳这一名字,同我们过去在国内相当长一段的生活经历是密切相关的。我们听说过"要吃粮,找紫阳";我们学习过他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我们见识过十三大时他率政治局常委集体亮相,同中外记者直接交流的实况报道;我们也观看过据说颇得赵紫阳支持的政论电视片《河殇》。八
九年春夏期间,赵紫阳更是处在政局变动在风口浪尖上。一般来说,赵紫阳在民间享有温和与开明的声誉及形象,记得有一次在接受国外记者访问时,赵紫阳曾表示,他自信没有人会
用"强人"一词来形容他。十三大闭幕那会儿,我正在南京一处建设工地出差,晚上大家一起围着电视收看有关十三大的新闻节目。当看完了赵紫阳率同新一届政治局常委举行的记者招待会实况
转播后,一位饱经风霜、德高望重的老工程师喝了一口茶,站起身来,象是在自言自语,却又语重心长地缓缓说道:"中国有希望啊。" 这一口茶,这一句话,一直留在了我的记忆深处。八九年五月学运正酣时,某日在上海的一所高校读到一篇言辞激烈的大字报,其中有一段这样问道:“看来赵紫阳此次已赢得大局,但,这难道是民主运动所追求的目标吗”?六四之后,赵紫阳黯然下台,而我们上过街的职工都要写一篇“认识”,按“要求”把参与游行的责任统统归咎于在赵紫阳主政下的“错误舆论导向”,以求人人过关。之后,赵紫阳这一名字似乎远离了我们的生活,直到2005年一月赵紫阳去世的消息在网上传开。今年,适逢八九民运二十周年,当听说由赵紫阳口述的新书就要出版,心中自然是十分关注,正欲购买时,发现原文本来是中文的《改革历程》
暂不上市,却是经过翻译的英文版《国家囚犯》先行登堂入店。
赵紫阳回忆录的英语文本《国家囚犯》五月初由美国西蒙舒斯特出版社
(Simon & Schuster)出版。西蒙舒斯特是美国出版界的重量级出版社之一,成立于1924年,目前隶属于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每年出版各类书籍两千余种,作者包括从约翰.杜威到吉米.卡特等美国著名人物。《国家囚犯》由Renee Chiang 翻译成英文, Adi Ignatisu 任编辑,这两人都有较深的中国渊源,Renee Chiang是香港人,1989年正在内地任教;Adi Ignatius 曾任华尔街时报记者,在赵紫阳时代负责报道中国新闻。中文版《改革历程》由赵紫阳秘书鲍彤的儿子鲍朴主持的香港新世纪出版社于五月下旬出版。
据媒体报道,就在英文版的《国家囚犯》出版之际,协助赵紫阳留下口述回忆录的老新闻工作者杜导正,对该书英文版提出批评,认为“序言和标题不客观,扭曲了赵的原意,”并认为,现在不是出版该书的时机。杜导正1937年加入中共,后长期从事新闻和宣传工作,历任新华社党组成员兼国内部主任、《光明日报》总编辑、新闻出版署署长,目前担任《炎黄春秋》杂志社社长。据闻,《炎黄春秋》是力
挺改革开放人士的重镇,读者大都是党内老干部和老文化人,杂志曾因发表拥护民主宪政的文章而被“停刊整顿”过。杜导正在香港《明报》上发表的声明强调,赵紫阳录音时尽力客观冷静,他肯定邓小平是改革开放的领军人物,但该书的序言和标题夸大赵的个人功绩,那是不客观的,经不起历
史推敲。杜导正在中文版《改革历程》的序言,题目为“历史是人民写的”。在序言中杜导正说明了当时替赵紫阳录音的经过,他表示,赵紫阳巳逝世四年,当局仍未作出平反及正确评价。他认为,赵紫阳在六四事件上,对得住历史、国家及人民,并引用刘
少奇在“文革”中被打倒时呼喊的那句话:“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作为序言的结语。
用了不长的时间,就读完了《改革历程》。这本书籍的设计、装订和印刷显得严谨、细致,书前有多幅赵紫阳的工作和生活照片。除了序言外,还有鲍彤写的导言,标题是:“赵紫阳录音回忆录的历史背景”。回忆录共有六个部分,分别是:1989年的“六四”事件、非法幽禁与世隔绝、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建设、从反自由化到十三大、1988年的经济和政治、政治体制改革,另外还有代后记、赵紫阳年表、人名录和四篇赵紫阳的讲话、发言稿。读罢赵紫阳的回忆录,有两个感受比较深,一是,当年校园和坊间的一些同高
层人事及政局有关的传言,如赵紫阳与邓力群等人的角力、胡耀邦同老人们的政治纷争,竟然与事实相去不远,让我对中国式的"政治透明度"有了一定的认识。二是,当年推动经济改革,尤其是要“闯物价关”那会儿,我们所在单位都曾组织学习相关社论和宣传资料,领会和掌握所谓“长痛不如短痛”的精神实质。但是,从《改革历程》一书中看,当时在高层人士中,对闯物价关并无严密的分析部署和通盘的评估掌控,整个过程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那就是“摸着石头过河”,读来有惊心动魄之感。
一代领导人的功过,后人自有评说,但是,赵紫阳《改革历程》一书的出版,无论对今人还是后代,都是一部非常具有参考作用的史料,也是一位前国家领导人在软禁中发出的肺腑之
言,在中共近九十年的党史中属难得之作。杜导正在他为《改革历程》所书写的序言中说:赵紫阳“传承了中华民族威武不屈...赴汤蹈火的高尚精神。因此,人们才可这样深深地怀念他,对他这辈子的某些失误也全都谅解了。我们愿意向他学习,做他那样的人。”读完《改革历程》,我觉得这位新闻老前辈的话十分中肯,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 同时,我也觉得,英文版的《国家囚犯》这一书名,同赵紫阳在回忆录中对于改革进程的回顾和对于国家前途的思索这一主题,并不契合。另外,在注解部分,编者对鲍彤被官方宣称
为“监视居住”而事实上遭到监禁一事的叙述,使用了主观性较强的形容词- “骇人听闻”,让人感觉措辞有些偏离对事实的陈述。
《改革历程》一书,展现的是赵紫阳的历史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读后尤其令人感佩这位前国家领导人的勇气和胸襟。作为八十年代的大学生,阅读《改革历程》,可籍此对当时崇尚
独立、追求理想的人生历程作一些思考和回顾。这,也是我阅读《改革历程》的一项附加收获。
Tuesday, August 25, 2009
Wednesday, August 5, 2009
种 菜 乐
丘 霖
两年前,曾为文历数我家后院旧阳台的景观种种。在阳台上观景、读书或深呼吸,心中自是一片清凉,但,这毕竟是一种被动式的赏心悦目,少了人的主动参与和投入。如一位同事曾
对我说:听上去你很喜欢音乐嘛,那你弹奏什么乐器呢?我答曰:None。同事闻之一笑:那你还不算是真正喜欢音乐啊!
话说去年夏天,我岳父母从加拿大来美国小住。岳父虽说是授业解惑、桃李满天下的大学教授,但动手能力超强,他冒着酷暑挥汗在我们的后院硬是开出了一片菜地。这菜地虽不算大
,却得之不易。首先,这片泥地中积石很多,开地松土时还需要一一将大大小小的石块捡出清理干净;二则,我们的后院面对的是一片公共树林,大小动物出没其间,并常常“越界”觅食,为防止鹿只、松鼠和旱獭等入侵“扫荡”,岳父挥斧砍树,将较直的树干做成桩,再用一人高的铁丝网围着九柱树干将菜地团团圈起,完成了我们家自迁入以来在后院的首次“圈地运动”。
菜地开成后,我一度担心未经申请批准,菜地在社区中的身份是否“合法”。其实,美国的家庭后院种菜风过去曾风行过好一阵子。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罗斯福总统夫人在白宫南草坪开辟了一块菜园,亲自种植各类蔬菜,以身作则倡导美国民众夫妻开荒、
自给自足。战争时期,人们将这种菜园叫做“胜利菜园”。统计数字显示,在“胜利菜园”的全盛时期,全美百分之四十的新鲜蔬菜水果供应来自人们的家庭后院。去年夏秋之后,美国经济严重滑坡,果蔬价格不断攀升,美国人民又开始转向自己的家庭后院“要菜”了。只不过,媒体将此番应运而生,却是卷土重来的家庭菜园,称作为“经济衰退菜园”。再后来,奥巴马入主白宫,第一夫人米雪尔师法埃丽诺在白宫种菜的照片竞相刊登在报端,其声势不亚于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中国的植树节上种树浇水的架势,我心想,有白宫撑腰,
咱菜园虽“黑”也“红”啊。
今春,我和孩子她妈开始频频光顾后院的那块菜地,做些施肥除草的农活。第一次做菜农,信心与经验皆严重匮乏。所幸,被半杯清茶社众兄弟尊称为“菜农哥”的文友之微,拔菜相助,将他田里健壮的数排韭菜移至我家,成了我们菜园里的第一道风景线。之微兄毕竟经验老到,环顾我家菜地后,认为菜园地势低洼,逢大雨排水不易。为了防
涝保收,菜农哥拿起铁锹, 带着我沿着菜园周围挖起了排水沟,不一会儿,水利工程告竣,我们俩在田边树荫下喝起凉白开,感觉岂是一个“爽”字了得。看到韭菜长得绿油油的,我和太太的种菜热情为之大增。之后,我们开始为菜园播种。第一年种菜,也不知这块地适合栽种何类菜蔬,于是决定广播菜籽菜苗,走“多样化发展”的道路,视结果如何再定今后的种菜方向。我们的菜园长约五米,宽约四米,在那里我们先后种上了番茄、黄瓜、丝瓜、苦瓜、豆角、茄子、扁豆、芸豆、辣椒等蔬菜,然后在地里架
上供爬藤用的竹架子,施上肥料,万事俱备,只欠春风。数日后,当看到小苗破土而出,小秧奋力向上,心里一片美滋滋、喜洋洋的。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菜园,种得开心,吃得放心
,如今,这个愿望已经不是遥远的梦想了。我们为自己加入“新菜农”的行列而自豪,在体验劳动乐趣的同时,又感受到了植物生长的喜悦。培培土、施施肥、扶扶植物、浇浇水,在这个天然氧吧里深吸几口气,遥望蓝天白云,亲近鸟语花香,真切地体
会一种精神上的回归。我们从小在城市长大,对种菜栽果没有切身感受。眼下,当看到细小的黄瓜籽,发芽后抽出的藤丝紧紧地缠住竹架,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姿态坚定地向上攀爬,
不断成长壮大,我感动于生命的力量坚定而执着,甚至觉得, 这是某种超然的力量在昭示着我们。
孩子她妈一天去菜地两次,雷打不动,每每还笑意写在脸上。问何故,答曰:每天一早一晚两次照看菜藤菜花,亲眼所见瓜、豆渐次长大,心中的喜悦莫大于此。如今,我们已用收获
来的菜蔬做了美味可口的家乡菜肴,如凉拌黄瓜、清炒扁豆、苦瓜小鱼、糖醋蒜头和韭菜盒子。自己种的菜新鲜自然不在话下,味道与市场上购买的更有明显的不同,常带着幽幽的清
香味 - 黄瓜也一点都不发涩,苦瓜清脆爽口,番茄色正、味甜,让我回忆起童年时生吃洋红番茄的滋滋香味。由于“根正苗红”的韭菜长势喜人,产量供大于求,已有能力收割送人,但与原产者菜农哥追着人送菜的频率和劲道相比,那是还有相当大的距离的。
今年的夏天,我们常常以这样的形式来“拥抱”我们的菜地 - 清晨,踏着沾满露水的草地,来到菜园,巡视新芽、新花和新果实, 以及飞舞其间辛勤劳作的的蜜蜂、蝴蝶;上了一天的班,回到家后,提上一桶水,拿上一把小铲,再次来到“自留地”,这时天色渐晚,落霞照着天际和树林,树上倦鸟归巢,微风中还带着些许暑意,园中的瓜果又比早晨时长大了一些,... 浮生难得半日闲,快意原是如此的自然而简单。虽然我们的菜地不大,农活不重,但劳动也能让四肢不勤的我活动筋骨、锻炼身体。夏天干起农活,一会儿就让你出一身汗,如此,去
健身房的费用也就省了下来。
晚上,我们有时会去邻里小区散步,一溜溜房子中,要辨认哪家住着华人其实是相当容易的事, 因为只要你走近他们的后院,那木围墙上爬了丝瓜、黄瓜、苦瓜等等东方菜蔬的,十之八九是华人的居所。由于有共同关心的话题,邻里的交流就可以超越今天天气如何如何的
泛泛而谈。 更重要的是,当我对邻居说我们喜欢新鲜蔬菜时,我的底气就显得有些充分,因为在今年,我们真的卷起袖子和裤腿当菜农了!
两年前,曾为文历数我家后院旧阳台的景观种种。在阳台上观景、读书或深呼吸,心中自是一片清凉,但,这毕竟是一种被动式的赏心悦目,少了人的主动参与和投入。如一位同事曾
对我说:听上去你很喜欢音乐嘛,那你弹奏什么乐器呢?我答曰:None。同事闻之一笑:那你还不算是真正喜欢音乐啊!
话说去年夏天,我岳父母从加拿大来美国小住。岳父虽说是授业解惑、桃李满天下的大学教授,但动手能力超强,他冒着酷暑挥汗在我们的后院硬是开出了一片菜地。这菜地虽不算大
,却得之不易。首先,这片泥地中积石很多,开地松土时还需要一一将大大小小的石块捡出清理干净;二则,我们的后院面对的是一片公共树林,大小动物出没其间,并常常“越界”觅食,为防止鹿只、松鼠和旱獭等入侵“扫荡”,岳父挥斧砍树,将较直的树干做成桩,再用一人高的铁丝网围着九柱树干将菜地团团圈起,完成了我们家自迁入以来在后院的首次“圈地运动”。
菜地开成后,我一度担心未经申请批准,菜地在社区中的身份是否“合法”。其实,美国的家庭后院种菜风过去曾风行过好一阵子。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罗斯福总统夫人在白宫南草坪开辟了一块菜园,亲自种植各类蔬菜,以身作则倡导美国民众夫妻开荒、
自给自足。战争时期,人们将这种菜园叫做“胜利菜园”。统计数字显示,在“胜利菜园”的全盛时期,全美百分之四十的新鲜蔬菜水果供应来自人们的家庭后院。去年夏秋之后,美国经济严重滑坡,果蔬价格不断攀升,美国人民又开始转向自己的家庭后院“要菜”了。只不过,媒体将此番应运而生,却是卷土重来的家庭菜园,称作为“经济衰退菜园”。再后来,奥巴马入主白宫,第一夫人米雪尔师法埃丽诺在白宫种菜的照片竞相刊登在报端,其声势不亚于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中国的植树节上种树浇水的架势,我心想,有白宫撑腰,
咱菜园虽“黑”也“红”啊。
今春,我和孩子她妈开始频频光顾后院的那块菜地,做些施肥除草的农活。第一次做菜农,信心与经验皆严重匮乏。所幸,被半杯清茶社众兄弟尊称为“菜农哥”的文友之微,拔菜相助,将他田里健壮的数排韭菜移至我家,成了我们菜园里的第一道风景线。之微兄毕竟经验老到,环顾我家菜地后,认为菜园地势低洼,逢大雨排水不易。为了防
涝保收,菜农哥拿起铁锹, 带着我沿着菜园周围挖起了排水沟,不一会儿,水利工程告竣,我们俩在田边树荫下喝起凉白开,感觉岂是一个“爽”字了得。看到韭菜长得绿油油的,我和太太的种菜热情为之大增。之后,我们开始为菜园播种。第一年种菜,也不知这块地适合栽种何类菜蔬,于是决定广播菜籽菜苗,走“多样化发展”的道路,视结果如何再定今后的种菜方向。我们的菜园长约五米,宽约四米,在那里我们先后种上了番茄、黄瓜、丝瓜、苦瓜、豆角、茄子、扁豆、芸豆、辣椒等蔬菜,然后在地里架
上供爬藤用的竹架子,施上肥料,万事俱备,只欠春风。数日后,当看到小苗破土而出,小秧奋力向上,心里一片美滋滋、喜洋洋的。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菜园,种得开心,吃得放心
,如今,这个愿望已经不是遥远的梦想了。我们为自己加入“新菜农”的行列而自豪,在体验劳动乐趣的同时,又感受到了植物生长的喜悦。培培土、施施肥、扶扶植物、浇浇水,在这个天然氧吧里深吸几口气,遥望蓝天白云,亲近鸟语花香,真切地体
会一种精神上的回归。我们从小在城市长大,对种菜栽果没有切身感受。眼下,当看到细小的黄瓜籽,发芽后抽出的藤丝紧紧地缠住竹架,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姿态坚定地向上攀爬,
不断成长壮大,我感动于生命的力量坚定而执着,甚至觉得, 这是某种超然的力量在昭示着我们。
孩子她妈一天去菜地两次,雷打不动,每每还笑意写在脸上。问何故,答曰:每天一早一晚两次照看菜藤菜花,亲眼所见瓜、豆渐次长大,心中的喜悦莫大于此。如今,我们已用收获
来的菜蔬做了美味可口的家乡菜肴,如凉拌黄瓜、清炒扁豆、苦瓜小鱼、糖醋蒜头和韭菜盒子。自己种的菜新鲜自然不在话下,味道与市场上购买的更有明显的不同,常带着幽幽的清
香味 - 黄瓜也一点都不发涩,苦瓜清脆爽口,番茄色正、味甜,让我回忆起童年时生吃洋红番茄的滋滋香味。由于“根正苗红”的韭菜长势喜人,产量供大于求,已有能力收割送人,但与原产者菜农哥追着人送菜的频率和劲道相比,那是还有相当大的距离的。
今年的夏天,我们常常以这样的形式来“拥抱”我们的菜地 - 清晨,踏着沾满露水的草地,来到菜园,巡视新芽、新花和新果实, 以及飞舞其间辛勤劳作的的蜜蜂、蝴蝶;上了一天的班,回到家后,提上一桶水,拿上一把小铲,再次来到“自留地”,这时天色渐晚,落霞照着天际和树林,树上倦鸟归巢,微风中还带着些许暑意,园中的瓜果又比早晨时长大了一些,... 浮生难得半日闲,快意原是如此的自然而简单。虽然我们的菜地不大,农活不重,但劳动也能让四肢不勤的我活动筋骨、锻炼身体。夏天干起农活,一会儿就让你出一身汗,如此,去
健身房的费用也就省了下来。
晚上,我们有时会去邻里小区散步,一溜溜房子中,要辨认哪家住着华人其实是相当容易的事, 因为只要你走近他们的后院,那木围墙上爬了丝瓜、黄瓜、苦瓜等等东方菜蔬的,十之八九是华人的居所。由于有共同关心的话题,邻里的交流就可以超越今天天气如何如何的
泛泛而谈。 更重要的是,当我对邻居说我们喜欢新鲜蔬菜时,我的底气就显得有些充分,因为在今年,我们真的卷起袖子和裤腿当菜农了!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