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的新年钟声刚落,美国总统党内初选的起跑枪声便一鸣惊人。原本被普遍看好,民调支持率居高不下的喜莱莉参议员,竟在初选第一州的依阿华以落后九个百分点的得票率败给“后起之秀”欧巴马,排名屈居第三,令人大跌眼镜,而妇女铁票和中间选民票的流失,更难让人看好喜莱莉的后势。共和党方面,同样以“黑马”姿态快速崛起的前阿肯色州长哈克比力克群雄,获得胜利。依阿华的初选结果一出,“改变”(Change)一词和欧巴马、哈克比的照片迅速占据媒体的显著位置,多数政治评论家们直指选民已厌倦“老面孔”,希望有新人出现来“改变华盛顿”。有鉴于这股“人心思变”浪潮的来袭,此后每位总统参选人都大谈特谈“改变”,以求不被选民边缘化。喜莱莉团队调整文宣策略,设法为其大选主轴重新定调,少谈她往日的白宮经验,多谈前瞻未來的讯息,不过,喜莱莉还是愤愤不平地出言攻击对手:当有人在谈论“改变”时,她一直在致力于“改变”的工作,直指欧巴马的“改变” 是“光说不练”。有望成为“第一先生”的前总统克林顿,面对欧巴马在新罕布什尔初选前气势如虹的民意支持 (当时有民意调查结果显示,欧巴马的支持率高于喜莱莉百分之十),在谈到“改变”时则多少显得有些无奈和落寞,说他不能把他的夫人变得更高、更年轻,或变成一位男性,等等。夺得依阿华民主党初选第二名的爱德华兹则宣称,自己和欧巴马代表“改变”和“未来”,言下之意是政坛宿将喜莱莉应可出局。共和党方面,哈克比阵营也高调宣示,改变的时代已经到来,剑指对象当然是年届七旬的老牌政治人物马侃参议员。而马侃在一次共和党参选人的电视辩论中,自然也拿起“改变”一词,指另一位参选人朗穆尼 “the Candidate of Change”, 但是他在这里使用的Change意思是“立场多变、摇摆不定”。因一词多意,所以不管是赞扬还是攻击,都可使用相同的字眼,颇为有趣。但是,依阿华初选后,Change已俨然成为本次美国总统党内初选的“中心议题”,“改变”的讯息不断弥漫升温。
说到Change的一词多意,笔者还想起在数年前的一次总统选举时,看到一则漫画,漫画的左边是政治人物在台上对选民大谈Change (改变),而右边是一个衣衫褴褛的无家可归者在街上拿着盘子向行人大声嚷嚷Change (零钱),这是题外(笑)话。
党内初选正式开打不久,这边厢Change 的主旋律高唱入云,那边厢,新罕布什尔的初选结果又一次让人大跌眼镜。民主和共和两党方面,两位“政坛老人” 喜莱莉和马侃卷土重来,赢得新州初选,颇有“老人复出”、“败部复活”之势。这表明今年的美国总统初选过程,将会是十分的“动态”,结果很难预料,到底是“求变”的Change 为主流民意,还是民意本身时时处处都在Change, 经此新罕布什尔州一役,现在看来很难预料。
新州初选前,喜莱莉阵营原本已做好了再次败选的准备,竞选干部士气低落,民主党内也开始有要求喜莱莉退选的声音出现。而喜莱莉这次在新罕布什尔州初选中败部复活,为她的选战注入了强心剂,这不仅仅是“扳回一城”,说“起死回生”恐怕更贴切些。有分析家指出,喜莱莉的胜出,主要得益于克林顿的强势助选,和妇女同胞“相信眼泪”的缘故。喜莱莉1月7日在新州一家咖啡馆与选民面对面交換意見,谈到选情低迷时语帶哽咽,眼眶湿润,差点就泪洒现场。 仅管有人怀疑,喜莱莉如此真情流露可能是事先经过设计,但这个画面显然打动了不少女性选民 –社会中处于弱势的妇女,顽强打拼至最关键时刻遭遇天花玻璃板,令人扼腕。由此,流失的妇女票再次汇聚,让新州初选选情在最後关头翻盤。选前的民调结果显示喜莱莉和欧巴马在妇女支持度方面几乎打成平手,但根据当天投票站的出口民調结果,喜莱莉获得的妇女票一跃超过欧巴马13%,为喜莱莉奠定了胜局。当晚计票工作开始不久显示喜莱莉小幅领先后,连喜莱莉阵营的工作人员都表示难以置信,个个喜出望外,1月8日晚间最后变成了喜莱莉其支持者的狂欢夜。但是也有人并不看好这样的胜出,认为如此形成的助力可能不会持久,毕竟,喜莱莉在新罕布什尔州最后只是以三个百分点险胜欧巴马。
新州初选后,民主黨提名战显然已经是喜莱莉与欧巴马对決的态势,双方接下來將於1月19日內华达州的党团会议以及26日南卡罗萊纳州的初选短兵相接,但真正的決战还是要等到2月5日的“超级星期二”,这天将有22个州举行初选,屆時才有望大勢底定。
回到Change 这个词语。就Change 中的“改变”词义而言,Change 可以是小幅调整,也可以是大幅变革。我相信,经过布什执政八载,人心思变应是今年选战的主轴,只是各州选民心目中对Change 的期待和要求不同,将最终决定两党候选人中何者出线。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