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 霖
最近,在网上读到的,朋友间闲谈的,多是同李安的电影<<色 戒>>有关。由于电影刚上演时,笔者一直找不到机会前去观看,以致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在华裔同事们热烈的午餐“讨论会”中,我都只有坐冷板凳的份,因为,“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近日,终於同太太一起观赏了这部由中国人拍的“大片”,我们俩的共同观感是,这是一部能让人内心产生回味的好戏。说是好戏,并不等同于说<<色 戒>>无懈可击,但是,就一部电影作品的总体而言,李安在他的艺术创作中再次展现了他一贯的细腻功力和深厚的感染力。当然,艺术关乎的是人的灵性和情感,而情感这东西是主观的,好像没有一个绝对和客观的评判标准,因此,在观众们的评论中,有的高声叫好,有的不屑一顾,这是非常自然和合乎情理的。其实,对精神产品高下优劣的认定,有一个筛选网,那就是时间,凡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就是好的作品,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以,未演先轰动的<<色 戒>>,是否真正是一部上乘的艺术作品,还要经受时间的检验。
笔者原本无意加入阵容庞大的<<色 戒>>“评论员”队伍,毕竟,看电影就象任何审美体验一样,是一个十分个人化的过程。但是,在流览了一些对电影<<色 戒>>持激烈批评意见的网评后,内心有所触动,我也就借专栏一角,谈一下我的个人看法。
对<<色 戒>>的激烈批评意见,主要集中在质疑其“政治正确”和“道德正确”两个方面,具体来说,就是认为电影对汉奸的定位,女学生的叛变和对床戏的渲染出了问题,甚至是“离经叛道”。对於床戏部分,笔者的感觉是,它对演绎男女主角在灵与肉的挣扎过程有其必要性,但似有太过细节化之虞。据李安自己表示,这是他人到中年“精神出轨”的自我折射,为了“忠实于自我的情感”,李安付出了<<色 戒>>不能在美国普通电影院上演的“惨重”代价。但是,如果认定<<色 戒>>只是一部“性欲大戏、如此而已”的话,套用“见木不见林”这句成语,那样的论断可能就是“见腿不见人”了。
说到“政治正确”,有评论者贴文指出,李安是一个惯于讨好每个人的导演。但是,就<<色 戒>>而言,李安似乎又得罪了华人世界中的许多人。台海这边厢,指他为汉奸张目的人不在少数;台海那边厢,斥他大中国情结作怪者也大有人在。问题是,在精神和艺术作品的评判标竿里,政治因素是否应该起决定性的作用?苏联早期的大作家高尔基这样说过:文学就是人学。古往今来,多少流传后世的文学和艺术作品,无不是对人性和灵魂深处的描述和刻划而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经典作品。即使在科学技术高度进步的今天,千年前隽刻在古希腊神庙石柱上的名言“认识你自己”,仍然向世人昭示着她深刻而永恒的哲理。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具有丰富而复杂的思想和情感。虽然人类早已经征服了世界,甚至登上了月球,但是,我们却常常不能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因此,可以这么说,揭示和观照人物复杂的内心思想和情感激荡,是人类在文学、小说、电影、诗词等艺术形式中所追求的永恒主题,此所谓人生如谜,戏如人生。有政治正确而无灵魂内核的作品,我们在“文革”中见得不少,但是,又有多少这样的作品流传下来,成为人们心中的经典之作呢?几乎没有,其中的道理很浅显,任何试图将人物个性和内心世界简单化、格式化的努力,都是同文学和艺术创作的基本精神相违背的,也是经不起时间的考验的。
看完<<色 戒>>,我不由地想到另外一部经典影片“The English Patient” (中文译名 <<英伦情人>>)。
获得第6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摄影等九项大奖的<<英伦情人>>,被影评人誉为史诗般的悲壮爱情剧,导演拍来不露声色,细腻动人,加上演员丝丝入扣的演出和壮阔的自然景观,让人感动至深。
如同<<色 戒>>一样,<<英伦情人>>是一部长片,约3个小时,前期情节看似枯燥无味,平淡如水,让不少人感觉这是一部白开水电影。但只要你耐心看足一段时间,你会发现导演的良苦用心: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为电影的高潮不动声色地铺垫足够的叙事情节。如果没有前面的平白叙述,观众就无法体验之后的情感高潮。之所以会在看完<<色戒>>后联想起《英伦情人》,另一个原因是电影中的这样一个主要情节:心急如焚的男主人公为了向德军借飞机解救自己的情人- 一位伤重垂危,困卧在远方山洞里等待救援的女子,不惜将一份至关重要的地图交到德军的手中,从而导致了盟军的重大伤亡。而当他最终回到山洞的时候,他心爱的女人因久未得到救治,已香销玉殒。
《英伦情人》充满玄思幻想、流动、模糊、和互相交织渗透的情节,看似不经意的故事,缓缓的流泻出来,最后迸发出无限的遗憾和感伤。这是一部需要用心去感受的电影,如果说,人们理解、欣赏这部缠绵纠葛的情感大戏,或者是授予《英伦情人》奥斯卡金像奖是对剧中人物背叛国家,出卖情报的嘉许,恐怕很难说得过去。同理,<<色 戒>>中特务头子的温情脉脉,和学生刺客最后的临阵倒戈,虽然不是现实人物的人格铁律,但是处在残酷的战争条件下和特定的情感时空中并不是全无可能。电影导演们所追求的往往是对剧情发展“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渐次“烘托”、观众心理的适度“调控”以及戏剧化效果的“心灵震撼”,从这点上讲,至少在我的心目中,李安的<<色 戒>>堪称成功之作。
回到本文开篇时陈述的观点,对关乎灵性和情感的艺术作品,并没有一个绝对和客观的评判标准,而是因人而异的。不过,行文至此,我倒觉得,如果你以前曾迷恋过《英伦情人》的话,那么现在你也会在《色 戒》的对手戏里品尝出一番灵肉挣扎、天人交战的真意。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