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去集之253
丘 霖
“让我平静地接受我无法改变的事情;让我勇敢地改变我可以改变的事情; 请赐予我智慧,让我识别哪些事情我可以改变,哪些事情我无法改变”。
—爱比克泰德
数周前,听闻有商家前来华府郊外举办中文图书书展,于是趁周末闲暇时间前去“赶集”。 每次从国内探亲回来,千里迢迢的总要带上一些书,有时还会弄到行李超重。眼下,书市就在离家不远处,如遇上喜欢的书籍,尽可随意购买, 而不必担心舟船劳顿,带着书飘洋过海, 岂不乐哉。
书市上,倒是见到一些自己喜欢的文史哲类的图书,如三联书店出版的《钱穆作品系列》、 严复所译之《天演论》(“Evolution and Ethics ”by Thomas H. Huxley)等。严复在其书“译例言”中所提出的“译事三难:信、达、雅”之论述, 早已成为人们所苦苦追求的最高译文境界。当我在书架上细细搜寻时,发现了一本红色封面的《沉思录》。 这部《沉思录》(Meditations)的副标题是“一个罗马皇帝的哲学思考”,由斯多葛派(The Stoics)哲学家的代表人物、罗马帝国的皇帝马可.奥勒留(Marcus Aurelius)所著。 以前读历史时,曾听闻过有关《沉思录》及其书作者的故事。年前,从一篇报道中得知, 温家宝总理在新加坡对中国驻外人员讲话时表示:《沉思录》“天天放在我的床头,我可能读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读。”千年古书也由此走红祖国大江南北,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马可•奥勒留(公元121—180年),是西方历史上著名的“帝王哲学家”, 古罗马帝国皇帝,在希腊文学和拉丁文学、修辞、哲学、法律、绘画方面受过很好的教育,斯多葛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奥勒留也许是西方历史上唯一的哲学家皇帝, 他是一个比他的帝国更完美的人,他的勤奋工作最终并没有能够挽救罗马帝国于衰败,但是他的《沉思录》却成为西方历史上的伟大名著,流传至今。
在公元2世纪的罗马帝国时代,出现了三位与古罗马有关的重要哲学家。 除了本身是希腊人但长期生活在罗马的爱比克泰德之外,另外两位哲学家是:罗马皇帝尼禄的老师和大臣塞涅卡,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 这三位哲学家的身份分别是奴隶、贵族和皇帝。 他们的人生际遇不同,社会地位悬殊,精神和信仰却十分一致,他们的著作构成了同一个哲学流派。 当你感叹西方哲学史上这一殊途同归的精彩案例时,却又不得不在阅读《沉思录》之后感受到,两千年前,东西方哲学家们在探索和审视人同自然、 社会(人际)和自身(灵魂)的关系时,多有惊人相似的论述流传于后世,所谓:“东海有圣人出焉,西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
读《沉思录》,不能不让人想到《论语》和《道德经》。作为万人之上的皇帝, 通常是没有真正的朋友的,所谓“高处不胜寒”。但马可•奥勒留却不是如此。他常常同知心朋友一起谈论宇宙、神性与人生的哲理。 他的精神气质和哲人情怀感染了朋友,他们请求他以随笔的方式留下自己的箴言,这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沉思录——一个罗马皇帝的哲学思考》。 《沉思录》和《论语》除了在体裁上有近似之处外,在内容上有诸多汇通处,它们都是伦理学性质浓郁的哲学经典,集修身、齐家、治国的箴言于一体, 强调秩序,重视人的义务,倡导一种克制而达观的生活。《沉思录》把宇宙论和伦理学融为一体,认为宇宙是一个美好的、有秩序的、完善的整体, 由原始的神圣的火演变而来,并趋向一个目的。人则是宇宙体系的一部分,是神圣的火焰中的一个小火花,他自己也可以说是一个小宇宙, 他的本性(或可说是神性)与万有的本性(或可说是“道”)是同一的,所以,他应该同宇宙的目的相协调而行动, 力图在神圣的目的中实现自己的目的,以求达到最大限度的完善。斯多葛派对人们的要求是:遵从自然(神)而生活,或者说,按照本性生活。 斯多葛派哲学家重视整体、重视义务,所追求的是超脱了激情和欲望的一种冷静和达观的生活。从中,我们常常能看到古老东方哲学思想中“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和精神追求, 投射在古罗马的城堡和神殿中,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道家创始人老子和马可•奥勒留两位先哲, 都认为有一个无形且不可违逆的力量在支配着世界,前者称之为”道”,后者称之为“宇宙理性”或“自然法”或“神性”,如何顺应这种力量而与自我、自然及社会达成和谐, 这是先哲们终其一生的热情所探索的共同主题。斯多葛派哲学家倡导人要归依于自己的心灵,心灵又归依于什么?这是一个常常令人感到茫然的问题。 按照奥勒留的哲学,回归心灵的道路与回归宇宙之神的道路是同一条。由于奥勒留的宇宙之神是非人格化和非神学化的, 因此,我们很容易就会把宇宙理性联系到中国人常说的“大自然”或“道”了,因为,“道法自然”。“不管你将自己摆在什么地位上,你都是宇宙目的的参与者”, 目的都蕴藏于你的内部。奥勒留写道:“当心的活动符合自然时,它便处在良好的状态下,它从容地接纳事物。无论逆顺,心都能应付裕如…在自然之中, 没有所谓的不幸,也没有所谓的意外。所谓不幸和意外都不过是人的一种意见罢了”。作者在书中劝告道,要尽心培养心中的神性, 因为这最终将成为庇佑自己的力量。在《沉思录》的字里行间,我们仿佛读到了理学家陆九渊的论断:”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宇宙内事是己分内事﹐己分内事是宇宙内事”。
在不厚的《沉思录》中,中西文化的贯通交融处处可见。 奥勒留说:“一个人做适合于一个人做的工作对他就是满足”;庄子说:“夫大鹏之上九万,尺胺之起榆枋,小大虽差,各任其性,苟当其分,逍遥一也”。奥勒留说: 人来自遥远的宇宙,世人本是同根生;鲁迅说:无穷的人们,无穷的远方,都和我有关……。约两千年前写就的《沉思录》,在今天的读者读来, 丝毫不会让人感到时代的局限和历史的印记,因为她直面和沉思的是人同自然、人同社会和人同自身的关系本质。 如《沉思录》汉译者何怀宏在“译者前言”中所说的:“这不是一本时髦的书,而是一本经久的书,买来不一定马上读,但一定会有需要读它的时候。 近两千年前一个人写下了它,两千年后一定也还会有人去读它”。
如果,你相信世上有人间正道和普世价值的话,《沉思录》便是一个佐证。
Monday, September 28, 2009
Tuesday, September 8, 2009
月色醉远客 黄河入梦来
丘 霖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的千古名句,为世代游子所传咏。虽然,对我们很多人来说,华盛顿地区早已成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但是,在仲秋月圆人团圆的时节,心中泛起的对故土和远方
亲人的思念,会比任何时候都来得浓烈而悠长。八月二十九日,来自海峡两岸的艺术家和此间黄河艺术团的演员们,在乔治梅森大学艺术中心联袂上演了一场名为“金秋月圆”的迎中秋文艺晚会,为华府侨界献上了一台以明月与故乡为主题、充满着乡音乡情的秋之盛宴。
“金秋月圆”晚会除了表达明月千里寄相思的思恋情怀外,还力图展现华夏民族之情,两岸同胞之谊,节目编排抒情多元,浪漫温馨。"金秋月圆"晚会的第一部分是民族篇 – 以"银色月光洒中华" 为主题, 荟萃各少数民族的名歌名曲, 在天涯共此时的月光下,歌唱家们身著鲜艳的民族服装纵情放歌, 翩翩起舞。第一首合唱歌曲“月之故乡”: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 优美的歌声和旋律,把观众带入了“月光如水水如天”的如画诗境中。身穿新疆、西藏和台湾原住民民族服装的歌唱演员们,把中国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美妙歌声演绎得惟妙惟肖,动人心弦,“曲曼蒂”、“天上西藏”、“阿里山的姑娘”、“玛依拉变奏曲”等都赢得了观众们的热烈掌声。一曲女中音独唱“草原夜色美”,将月色下蒙古大草原辽阔、壮丽的美景展现得诗意盎然、韵味无穷,令人无限神往。
第二部分乡情篇 - "中秋月圆照神州",展现了华夏大地秋风送爽、花好月圆的和煦美景, 两岸三地的同胞各以自己的歌声, 舞蹈和器乐来抒发“在那银色的月光下”“千里共婵娟”的诗情画意。其中,有台湾著名年轻歌手史茵茵演唱的“月亮代表我的心”,和根据苏东坡千古绝唱“水调歌头”改变的歌曲“ 明月几时有”,歌声清丽悠长,穿越时空,唱出了千万人内心深处的真挚情感。古筝齐奏曲和着明月,畅叙着“沧海一笑声”的满怀豪情。男声小合唱“故乡的云”和男女声两重唱“弯弯的月亮”,歌唱演员配合默契,声情并茂,唱作俱佳,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和舞台感染力。中国著名一级歌唱演员于青以她亮丽的嗓音和高超的声乐技巧,为观众表演了“望月”、“太湖美”和一首苏北民歌,获得满堂的喝彩。
第三部分和谐篇 - "祝福华夏, 拥抱世界", 寓意中华民族腾飞在世界之林, 并与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缔造"四海之内皆兄弟"之境界,立意高远。合唱团在艺术指导马国富 的指挥下,倾情演唱了“祝福祖国”、08年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以及贝多芬第九交响乐中的合唱“欢乐颂”,尤其是压轴大合唱“欢乐颂”,在肖玲、张丽慧、储洪发和王欣的领唱和双钢琴的伴奏下,雄浑豪迈,气势不凡,为观众留下09金秋永恒的记忆和感怀。
“金秋月圆”晚会上亮点不少,除了上述节目外,晚会主持人是由曾任中央电视台《海峡两岸》节目的创办人和主持人李峰,特邀英文主持人郝凯西,两位女主持人台风优雅稳健,语言生动流畅,
魅力十足。弦乐队伴奏、民族舞蹈、节目的选择编排、以及舞台美术设计,都有匠心独运之处。中国驻美国大使周文重和夫人伉俪也饶有兴致地出席观赏演出。国内新闻单位高度重视
,晚会的演出还荣登中国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不过,中央电视台将“金秋月圆”晚会定名华府侨界为台湾风灾举行的大型赈灾义演,此乃后话。
作为黄河艺术团的长年观众,深感华府地区卧虎藏龙,艺术人才荟萃,而黄河艺术团成员们为艺术作出的不懈努力和牺牲奉献精神,尤其令人感佩至深。同时,作为一个表演艺术的爱
好者,我也认为,在今次黄河艺术团的部分表演节目中,还存有一定的提高空间。当然,作为观众,我们也应尽力配合高雅的艺术演出活动,如婴幼儿的哭声和成年人的休闲短裤之类
,是不应出现在艺术表演中心的礼堂中的。就节目表演而言,一些以表现少数民族青年男女欢歌笑语的节目,由中老年演员担纲就显得不太适宜,不同的表演主题和艺术内容,在参演
的演员中应有相对应的年龄层界定。当然,有些节目由年长者表演,也有独到的艺术表现力,如当天晚会上的“水调歌头” “ 明月几时有”男声两重唱,由两位年资较长的演员演唱,听上去就显得清韵绕梁,颇有古风古韵;男声小合唱“故乡的云”中的年长者,更是将歌词中“我曾经豪情万丈…(现)已满怀疲惫、厌倦漂泊”的词曲意境表达得意味深长,不禁令人感慨系之。在本次演出中,黄河艺术团的艺术家们对表演形式和表现方法都作了有益的尝试。由王洛宾作曲的“在银色的月光下”,是一首非常优美动人的歌曲,节目由弦乐队伴奏,还有歌唱和舞蹈相结合,歌唱演员兼奏管乐,动态变化十足,布局很好。唯一不足的是,除了个别演员外,大部分管乐吹奏者临场
未能发挥得当,加上由萨克斯管吹奏出的短促低回的爵士曲调,同“在银色的月光下”悠长舒缓的曲调旋律不相协调融和,显得有些突兀。
黄河艺术团的这台“金秋月圆”晚会,在这个思念的季节,带给了华府的观众们美好的艺术享受和隽永的人生感怀,令人难忘。同时,黄河艺术团的优秀艺术家们对许多曲目和艺术表现方式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
索,我们期待着黄河艺术团今后的优质艺术表演活动,以多姿多彩的形式和更多青年演员的参与,同大家欢喜见面。如果,每年春节,北京都有国内“春晚”登台,而每年中秋,美京也有海外“秋晚”亮相,那真是春花秋月,音韵相接;海内海外、好戏连台,大华府的侨胞,岂不乐哉!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的千古名句,为世代游子所传咏。虽然,对我们很多人来说,华盛顿地区早已成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但是,在仲秋月圆人团圆的时节,心中泛起的对故土和远方
亲人的思念,会比任何时候都来得浓烈而悠长。八月二十九日,来自海峡两岸的艺术家和此间黄河艺术团的演员们,在乔治梅森大学艺术中心联袂上演了一场名为“金秋月圆”的迎中秋文艺晚会,为华府侨界献上了一台以明月与故乡为主题、充满着乡音乡情的秋之盛宴。
“金秋月圆”晚会除了表达明月千里寄相思的思恋情怀外,还力图展现华夏民族之情,两岸同胞之谊,节目编排抒情多元,浪漫温馨。"金秋月圆"晚会的第一部分是民族篇 – 以"银色月光洒中华" 为主题, 荟萃各少数民族的名歌名曲, 在天涯共此时的月光下,歌唱家们身著鲜艳的民族服装纵情放歌, 翩翩起舞。第一首合唱歌曲“月之故乡”: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 优美的歌声和旋律,把观众带入了“月光如水水如天”的如画诗境中。身穿新疆、西藏和台湾原住民民族服装的歌唱演员们,把中国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美妙歌声演绎得惟妙惟肖,动人心弦,“曲曼蒂”、“天上西藏”、“阿里山的姑娘”、“玛依拉变奏曲”等都赢得了观众们的热烈掌声。一曲女中音独唱“草原夜色美”,将月色下蒙古大草原辽阔、壮丽的美景展现得诗意盎然、韵味无穷,令人无限神往。
第二部分乡情篇 - "中秋月圆照神州",展现了华夏大地秋风送爽、花好月圆的和煦美景, 两岸三地的同胞各以自己的歌声, 舞蹈和器乐来抒发“在那银色的月光下”“千里共婵娟”的诗情画意。其中,有台湾著名年轻歌手史茵茵演唱的“月亮代表我的心”,和根据苏东坡千古绝唱“水调歌头”改变的歌曲“ 明月几时有”,歌声清丽悠长,穿越时空,唱出了千万人内心深处的真挚情感。古筝齐奏曲和着明月,畅叙着“沧海一笑声”的满怀豪情。男声小合唱“故乡的云”和男女声两重唱“弯弯的月亮”,歌唱演员配合默契,声情并茂,唱作俱佳,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和舞台感染力。中国著名一级歌唱演员于青以她亮丽的嗓音和高超的声乐技巧,为观众表演了“望月”、“太湖美”和一首苏北民歌,获得满堂的喝彩。
第三部分和谐篇 - "祝福华夏, 拥抱世界", 寓意中华民族腾飞在世界之林, 并与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缔造"四海之内皆兄弟"之境界,立意高远。合唱团在艺术指导马国富 的指挥下,倾情演唱了“祝福祖国”、08年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以及贝多芬第九交响乐中的合唱“欢乐颂”,尤其是压轴大合唱“欢乐颂”,在肖玲、张丽慧、储洪发和王欣的领唱和双钢琴的伴奏下,雄浑豪迈,气势不凡,为观众留下09金秋永恒的记忆和感怀。
“金秋月圆”晚会上亮点不少,除了上述节目外,晚会主持人是由曾任中央电视台《海峡两岸》节目的创办人和主持人李峰,特邀英文主持人郝凯西,两位女主持人台风优雅稳健,语言生动流畅,
魅力十足。弦乐队伴奏、民族舞蹈、节目的选择编排、以及舞台美术设计,都有匠心独运之处。中国驻美国大使周文重和夫人伉俪也饶有兴致地出席观赏演出。国内新闻单位高度重视
,晚会的演出还荣登中国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不过,中央电视台将“金秋月圆”晚会定名华府侨界为台湾风灾举行的大型赈灾义演,此乃后话。
作为黄河艺术团的长年观众,深感华府地区卧虎藏龙,艺术人才荟萃,而黄河艺术团成员们为艺术作出的不懈努力和牺牲奉献精神,尤其令人感佩至深。同时,作为一个表演艺术的爱
好者,我也认为,在今次黄河艺术团的部分表演节目中,还存有一定的提高空间。当然,作为观众,我们也应尽力配合高雅的艺术演出活动,如婴幼儿的哭声和成年人的休闲短裤之类
,是不应出现在艺术表演中心的礼堂中的。就节目表演而言,一些以表现少数民族青年男女欢歌笑语的节目,由中老年演员担纲就显得不太适宜,不同的表演主题和艺术内容,在参演
的演员中应有相对应的年龄层界定。当然,有些节目由年长者表演,也有独到的艺术表现力,如当天晚会上的“水调歌头” “ 明月几时有”男声两重唱,由两位年资较长的演员演唱,听上去就显得清韵绕梁,颇有古风古韵;男声小合唱“故乡的云”中的年长者,更是将歌词中“我曾经豪情万丈…(现)已满怀疲惫、厌倦漂泊”的词曲意境表达得意味深长,不禁令人感慨系之。在本次演出中,黄河艺术团的艺术家们对表演形式和表现方法都作了有益的尝试。由王洛宾作曲的“在银色的月光下”,是一首非常优美动人的歌曲,节目由弦乐队伴奏,还有歌唱和舞蹈相结合,歌唱演员兼奏管乐,动态变化十足,布局很好。唯一不足的是,除了个别演员外,大部分管乐吹奏者临场
未能发挥得当,加上由萨克斯管吹奏出的短促低回的爵士曲调,同“在银色的月光下”悠长舒缓的曲调旋律不相协调融和,显得有些突兀。
黄河艺术团的这台“金秋月圆”晚会,在这个思念的季节,带给了华府的观众们美好的艺术享受和隽永的人生感怀,令人难忘。同时,黄河艺术团的优秀艺术家们对许多曲目和艺术表现方式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
索,我们期待着黄河艺术团今后的优质艺术表演活动,以多姿多彩的形式和更多青年演员的参与,同大家欢喜见面。如果,每年春节,北京都有国内“春晚”登台,而每年中秋,美京也有海外“秋晚”亮相,那真是春花秋月,音韵相接;海内海外、好戏连台,大华府的侨胞,岂不乐哉!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