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uly 26, 2008

签 语 饼

来去集之215

丘 霖

孩子放假回家,空巢变满巢,人多一起吃起饭来也觉得更有味了。女儿虽然从小在美国长大,但是最爱的还是中国餐点。过去无论是在中餐馆就餐,还是拿外卖回家吃,餐毕女儿都不会忘记打开签语饼并 “报告”她所得的“Fortune”。签语饼外形像个元宝,非常中国,但是里面的字条内容却是英文的,与在美国长大的华人孩子颇有“异曲同工”之妙。上周“半杯清茶社”邀请著名旅美学者陈奎德博士就海外华人文化认同问题发表演讲,会中有与会人士发言指出,一般而言,在美国长大的孩子,小的时候往往会排斥学习汉语,但是到了一定年龄后,自己却又转而对学习汉语发生兴趣。他的这一观察和结论,似乎在女儿身上得到了些许印证。
自从去年夏天女儿随妈妈回国过暑假后,她对中文的兴趣好像变强了,上大学后还选修了一门中文课,老师给与的表扬和鼓励,又进一步助长了她的中文学习热情。今年暑假期间,有一天当我们一起吃完饭后,女儿照常拿起签语饼,这回她并没有马上切入正题朗读她的“好运声明”,而是拿着签语饼反复读着塑料包装纸上的汉字,然后问我,为什么Fortune Cookie 在汉字里叫作签语饼?接着女儿的问题,我大概解释了签语饼中签语的意思:按中国人的民间传统,当大家希望预知未来之事的进展和结果时,善男信女们会想到去庙宇或道观求签,庙宇和道观大多摆上签筒供人抽取签条问卜。人们相信,求签时心态必须要虔诚,心诚则灵;求签时在神灵面前心中要想着希望求知的事情或者在口中念着希望求知的事情,如果求得好签或上上签,一般要捐上点钱进功德箱积德做利事。解释到这里,我忽然醒悟,都说中国文化的生命力和同化性极强,这不是,原来我们华人来到美国后,便通过发送藏有签语的小饼而把散布在全美各地的中餐馆变成了输出民族文化和精神信念的“桥头堡”了!但是,女儿并不认同我的奇谭怪论,而是“务实”地指出:当时很可能有中餐馆的服务生想获得比较好的小费,因此创意发明了叫做“Fortune Cookie”的签语饼,因为每条签语都是上上签,顾客岂不要多留下点钱以“行善积德”啊!这一番你来我往的有关“签语饼”的历史剖析,倒是勾起了我对刚来美国在餐馆打工时一段往事的回忆。
十八年前,我离开了只有两个月大的女儿,只身一人来到美国。同当时许多自费留学生一样,我在中餐馆找到了一份服务生工作,开始了在美国的打工生涯。那时虽然衣食有了着落,但是内心却十分失落,太太和女儿在万里之外,不知何时可以再团聚,加之餐馆工作劳动强度大,因此常常感到身心俱疲,万念俱灰。当时,来餐馆就餐的有一对老人常客,非常健谈。几次交谈后,我得知他们竟是我的上海“同乡” - 一对曾于二次大战期间居住在上海提篮桥一带的犹太夫妻,多少年后他们甚至还能说上些上海方言,令我感到十分的惊异,彼此间也因此有了些他乡遇故知的感受。有一次,吃完了他们常点的中餐后,老太太打开我送上的签语饼,嘀嘀咕咕向坐在对面的老先生念着一段令她开心的“签语”,那边厢的老先生说道:这些签语饼不过是讨人开心而已,而老太太认认真真、一字一句的回答却不无哲理:That’s what life is all about (人生除了开心夫复何求)! 那天,夜色已深,当我目送那对老年夫妇相互搀扶着缓步离开餐馆后,心里忽然有一种强烈的冲动 -自己给顾客送过那么多的签语饼,今天我也要为自己“抽一下签”,好让惆怅的心头感受一下长久未曾有过的开心感觉!我快步走到工作台前,一气打开两个签语饼,抽出字条后,两行小字映入眼帘 – “You will have good luck and overcome many hardships”; “You and your wife will be happy in your life together”。我在求“签”时心中并没有想着希望求知的特定事情,或者在口中念着希望求知的事情,但是这两条签语却好像知道我的心事,帮助我一扫心中的积郁,感觉萎靡的精神为之一振,我发现自己竟在餐馆里会心地笑了起来。
手中揣着的这两片毫不起眼的小纸条,对当时的我来说却是如获至宝。下班后回到住处,我恭恭敬敬地将这两小张签语条粘贴在从国内带来的笔筒上,感觉疲惫已久的心灵里好像有了厚重的依托。对我来说,那天晚上打开的,不仅仅是两张签语饼纸条,而是在漂泊旅程中扬起的希望风帆。岁月如梭,一晃十八年的时间过去了,我的面前还有数不清的山头要跨越,但这两张见证了我在北美新大陆艰难岁月的签语饼字条,依然静静地伫立在我的案头,她们时时在提醒我:面对困难,人是要有点精神力量的。

No comments: